◎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孙瑜
“你将不会感受到建筑的存在。”谈起未来城市建筑图景,博锐尚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高级工程师窦强这样概括。
人在什么时候会感受到建筑的存在?“不舒服”的时候——冷了、热了、闷了、有噪音了、屋顶漏水了……在窦强的设想中,未来的建筑将消除这些烦忧,不仅能够自动化调整监测环境,使人在环境中更加舒适;还将降低耗能,让建筑本身成为环境中的“绿色有机体”。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窦强向科技日报记者描述:“未来,数字世界里的建筑和现实物理世界里的一一对应,计算机代替人运行维护整个楼宇。在建筑中,人们只需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或者娱乐。”
为建筑装上一个由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构成的“数智绿色大脑”,是让设想成为现实的第一步。为此,他选择“再次出发”。
第一次“出发”是在2015年。那年,窦强将手中最后一颗“卫星”成功放上天,离开待了近10年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加入博锐尚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一名从事飞行器设计的“航天人”,跨界成为智能建筑行业里的“创业者”。
“想体验一把创业的感觉。”窦强说。
当时,窦强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在建筑行业巨大的潜力。他知道:建筑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一点,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他,在暑期实习时就深有体会。“我每天都跟建筑工人一起爬管子、拧阀门、拿着电钻打孔、做测量……体会到一线工人的不易,更认识到建筑行业迫切需要智能化——一些运维内容完全可以依靠机器实现,从而减轻劳力耗费,提升效率。”
当然,敢于“出发”还少不了一股“傲气”。“团队不少人都毕业于清华大学,想在建筑数智化运维领域干出一番大事业。”他告诉记者,中国近30年来建造的基础设施数量非常大,但整体精细化运营管理的水平还相对薄弱。“我们想用数字化促进建筑行业发展,提升人在建筑中的体验感。”
“出发”近7年,窦强走了40多个城市,考察了300多个复杂建筑的运维系统。2020年,他拿出了一个代表成果:绿色建筑BIM运营模型构建和质量评价技术。该技术能够通过三维可视化模型将建筑内部各个环节、各个专业统一联系起来,实现建筑设备系统可知可控。
“刚开始,计算机很难统一识别包括空调、电力、消防等众多专业设备和系统的数据。”窦强回忆,团队为此研发了一套“建筑数据字典”——用A4纸打印出来,足足有2700多页。“字典用统一命名方式和定义方法梳理、打通了建筑内部各系统的数据,帮助计算机顺畅地计算和分析建筑整体情况。”
目前,基于绿色建筑BIM运营模型构建和质量评价技术开发的智慧运维平台已在青岛海天中心成功运用。窦强测算,该平台可降低青岛海天中心20%以上的能耗,一年节约电费500万以上。
记者见到窦强的那个下午,窦强刚风尘仆仆去清华大学取回他人生中的第二个“博士录取通知书”,他“再次出发”了。已是工程热物理博士的他将攻读“自动化系电子信息专业”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研究如何利用数字智能技术手段实现建筑用电柔性调配,为建筑再装上一个“绿色节能”的大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结合“双碳”目标,建筑光“智能”还不够,还要“绿色”。这一次“出发”,能让窦强更好地接触理论前沿,结合工作实践,创新开发建筑节能技术。
这不是一道简单的题:追求舒适度,通常需要耗费大量能源。窦强说:“既让大家生活工作在舒适的环境中,又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这是个特别有趣且充满价值感的课题。我愿意面对挑战。”
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
“降低碳排放,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光储直柔’是重要方向。”窦强说,团队最近正开发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建筑智慧运行操作系统,让建筑能源系统更多地利用“太阳能光伏”,用数字化手段调节用电负荷,帮助建筑运行达到碳中和。他相信,人们在绿色智能建筑中“安居乐业”的那一天,将很快到来。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王程玥
审核:岳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