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哲铭
编辑/李薇
头图摄影/史小兵
2022年7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董事会已授权集团管理层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提交申请,将新增香港为主要上市地。在香港联交所完成审核程序后,阿里巴巴将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及纽约证券交易所两地双重主要上市。相关流程预计在2022年年底前完成。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发布一年一度的致股东信。信中,他指出,“阿里巴巴的过去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阿里巴巴的未来发展路径,也都和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走向高度契合。”
来源:公告图对于投资者来说,这则公告和张勇的股东信,如同两颗期待已久的定心丸,消息公布后,阿里巴巴港股股价应声上涨,截至当天收盘,上涨5.02%,报104.6港元/股。
最新的这封股东信是张勇连续第三年以董事会主席的身份发布股东信。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共同面临着很多的‘时代之问’。”张勇写道。面对这些变化,透过张勇发布的股东信,或许能折射出这家已走过23年的互联网公司,在不确定环境下的调整和应对之道。
回归香港
香港是阿里巴巴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
2007年11月6日,被定义为全球最大B to B公司的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正式登上全球资本市场的舞台。此前,B to B能不能成为一种商业模式还备受争议。上市首日,阿里巴巴以较发行价涨122%的表现创下多项纪录,一跃成为中国互联网首个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公司。
七年后,阿里巴巴筹划整体上市时,首先考虑的目的地也是香港联交所,并开展了相关路演。但由于当时相关规定限制,最终转赴纽交所上市。赴美上市前夕,阿里巴巴仍公开表示,未来条件允许,将回归国内资本市场,与国内投资者共同分享公司的成长。
2019年后,阿里巴巴兑现了这一承诺。当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回归”港交所。而此次新增香港为主要上市地,阿里巴巴离“家”更进一步。
“2019年,阿里巴巴在香港是属于二次上市,纽约仍为主要上市地,港交所发行的只是美股的存托凭证,目的是为美股投资者提供更多交易空间,股价也与美股挂钩。此次将二次上市变更为双重主要上市后,发行的才是独立定价的港股,这一举动将吸引国际投资者增配阿里巴巴港股,给港股市场注入新的流动性。”和合首创(香港)执行董事陈达如此解释阿里巴巴“双重主要上市”将会给投资者带来的影响。
新增香港为主要上市地后,阿里巴巴在美国挂牌的存托股和在香港上市的普通股,将可以继续互相转换。投资者可继续选择以其中一种形式持有阿里巴巴股份。
陈达认为,这将会为香港市场带来新机遇:投资者可继续自由选择持有阿里巴巴股份的方式,将直接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向香港转移,为香港市场注入新的流动性活水。
目前,阿里巴巴在港总市值约为两万亿港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阿里巴巴集团股份于香港市场的日均交易量约7亿美元,于美国市场的日均交易量约32亿美元。
事实上,不只是阿里巴巴,中概股正掀起一股“回港潮”。
2018年香港交易制度改革后,越来越多中国科技公司选择在美国和中国香港两地上市,但在交易机制设计上,大多以美国为主要上市地,在香港挂牌多采用“二次上市”模式。近段时期,双重主要上市正在逐渐取代二次上市,成为中概股回港的主流模式。截至目前,已有知乎、贝壳、小鹏、理想等9家中概股实现美国和中国香港的“双重主要上市”。
“在阿里巴巴回港造成的示范效应下,无论投资者还是企业,都很可能将资源向港股倾斜,让港股形成‘水大鱼大’之势。”陈达认为,作为中国的科技龙头企业,阿里巴巴回港将产生示范效应。
实际上,外界普遍认为,阿里巴巴这一选择的最大意义在于旗帜鲜明传递了信心。而当下,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张勇也表达了这一决定背后的思考:“这个决定的目的是希望让更广泛多元的投资者,尤其是阿里巴巴数字生态参与者,能共享阿里巴巴的成长和未来。香港和纽约同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开放、多元、高度国际化是两者共同的特质。香港也是阿里巴巴全球化战略的起点,我们对中国的经济和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
长期主义
新增香港为主要上市地,阿里巴巴也是在用行动回答一个更为纵深的命题。
2020年,张勇第一次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的身份执笔股东信。他表示,阿里巴巴过去20年的成长,感恩于这个社会、感恩于这个时代。而感恩的最好方式,就是能够为解决社会的共同问题,推动时代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一年后,他在股东信里强调,阿里巴巴要做一家真正意义上有担当、负责任的好公司。
阿里巴巴宣布新增香港为主要上市地,张勇在最新的股东信中写道:“阿里巴巴要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跳出自身的视角,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阿里、感受阿里、理解社会对阿里的期待。”
2014年阿里巴巴转赴美国上市时,曾一举创下全球最大IPO纪录,至今仍是IPO融资额最高的中概股。彼时提及阿里巴巴,人们总为这家中国互联网公司那句“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而振奋。
而近两年,阿里巴巴经历了自己的“乌卡(VUCA)时刻”,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不断夯实核心能力的同时,积极将自身能力建设的积累,投入社会发展所需。无论是立足科技创新、创造美好生活、致力于高质量发展,还是增强国际竞争力,总是希望能够有更多创新和创造诞生于阿里,服务于社会。
2019年赴港二次上市后,张勇曾对《中国企业家》表示:“阿里巴巴的定力,可以体现在过去20年来我们矢志不移的使命,但同时,我们也始终要站在五年十年后看今天,去畅想看不见的未来,为未来做好准备。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通过换道让领先优势加大,在新领域产生换道超车的机会,用技术创造新的可能性,这样阿里巴巴才能坚定地走向102年。”
来源:中企图库2022年年初,阿里巴巴进一步明确了三大战略——消费、云计算和全球化,作为阿里巴巴面向未来坚定不移的方向和指引。沿着三大战略的路径,阿里巴巴取得了一系列扎实进展。
在消费领域,阿里巴巴提前两年完成了服务国内10亿消费者的目标;在云计算领域,创立13年的阿里云在财年内实现首次盈利,与全球云服务提供商相比,阿里云在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方面的能力都名列前茅。基于此,阿里巴巴进一步探索消费领域和云计算领域的全球化,海外市场年度购买用户破3亿,并已经在全球27个地区提供了云计算服务。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建设,阿里巴巴积累的远中近场完整布局,得以为疫情下满足消费者生活所需出一份力。2021年,阿里巴巴还将ESG和助力“共同富裕”作为公司社会责任的两大战略。在碳中和、乡村振兴、高质量就业等与社会发展期待高度契合的领域,都能看到阿里巴巴的扎实参与。
同时,作为一家极为强调使命感、价值观的公司,阿里巴巴要走过102年,业务战略、组织战略、文化战略必须高度融合在一起。而当一家企业员工数达到25万人时,这种融合更具挑战。
“过去这一年,阿里在组织和文化上做出的一系列改变,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新开端。”张勇在信中写道,“我们必须比这个时代变化得更快,必须更坚决地调整和完善自己,更快速地把共识转化为行动。尽管这些变革效果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显现,但是我们相信,我们正行进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这一系列变化,是阿里巴巴在校准自身和社会关系之后的再出发。
而在种种变化之中,阿里巴巴始终有一点没变,他们一直在努力“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新财年,阿里巴巴提出了指引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理念——“能力建设、价值创造”。
这也与张勇的思考一脉相承——不能形成能力沉淀的长期主义是虚无主义,不能创造价值的业务将无法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双重主要上市是阿里巴巴面临复杂环境作出的主动选择。在走向102年的路上,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仍会是最大常量。但面对这些变化,张勇已经给阿里巴巴以破局之道——坚定信心,积极应变,做好自己。
在完成使命的进程中,阿里巴巴正在以一种更务实的姿态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