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平安健康发布2022年中期报告。整体来看,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8.3亿元,毛利率提升至27.3%。其中医疗服务占比提升至40%,医疗服务毛利率环比提升13.3个百分点,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自去年深化战略升级至今,其从C端向B端的探索也有了成效,截至6月30日,公司累计服务企业客户数749家,过去12个月内付费的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客户超过200万。更值一提的是,平安健康深入推进与寿险、健康险、养老险、银行等其他综合金融渠道的协同,医疗生态和综合金融的反哺效应日渐显现。
作为平安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的旗舰成员,平安健康自然成为了外界窥探中国平安战略发展的窗口。2022年,平安进入第四个发展十年的“深水区”,整个集团定位“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服务”战略,开启“全面转向需求驱动的新发展模式”篇章,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愿景追求,贯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理念。
现在的平安,战略模式大道至简亦清晰可循——一是继续加深综合金融优势,二是打造以“HMO+家庭医生+O2O”为核心的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前者已被行业奉为“孤品”;而后者正立足时代需求和中国国情,创新探索保险+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和养老服务,打造中国需要的、具有平安特色的“中国版联合健康”模式。
中国需要、平安特色的“中国版联合健康”
近年来,人口负增长、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剧已是不争的事实,医疗、健康、养老成为国内各界共同探讨的重要议题。政策如何加码、市场主体怎么支持、资源如何配置……解决的关键都要从需求侧出发去完善供给端。
平安在此时开启全面需求驱动,精准把握政策、市场和大众的情绪,针对医疗健康与养老两大方面的痛点一一疏解。通过金融顾问、家庭医生、养老管家的专业定位,已探索出一条具有平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模式,中国本土化的“保险+HMO”即将诞生。
聚焦我国国情,就目前的医疗健康管理现状来看,未来发展空间无限,但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众所需的前置化、全周期式医疗健康管理。
数据统计,我国的医院体系中公立医院数量仅占三分之一,诊疗人数却达84%。而1500多万医护人员缺口的存在,致使60%的问诊都集中在小于10%的三甲医院当中,平均床位使用率不足50%。
再看我们的医疗保障体系,个人自付比例高、医保支付压力大、商保渗透不足始终未解。根据OECD统计,我国医疗支出中个人自付比例超过40%,同期日本、德国和美国均低于15%;而商业保险赔付仅占非医保支出10%。
如此看来,仅靠当下的医疗体系无法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而集保险保障与资源整合能力于一身的保险机构将发挥重要作用。
以平安健康与平安寿险联合推出的健康管理服务计划平安臻享RUN为例,该服务计划整合了3.8万名外部合作医生资源,其中有2万名来自三甲医院,为客户链接起优质医疗资源。还依托2000名自建医疗团队为客户提供全天候远程诊疗,更有3000人的陪诊团队协助客户就医问诊和住院安排。
可以说,该产品真正将后端能力整合到前端产品,将医疗健康权益深度链接嵌套到保单中,颠覆了保险产品以往事后补偿的形态。不仅为客户兜住了风险,还通过前置的、全流程的健康管理和就医服务,为客户打造有温度的服务体验。
值得关注的是,与联合健康的业务类似,平安臻享RUN作为“保险+健康医疗”的典型,其业务协同已在平安的经营成效中有所体现。数据显示,该产品整个嵌入保单权益的比例达到 100%,覆盖超2000万平安寿险的重疾险保单客户,ARPU 值也达到 C 端 ARPU 值的 3-4 倍。
海量的C端客户已为平安创造了巨大价值,而用户触达广、价值高、渠道稳定的B端客户,则是平安在HMO路上的又一垒石。从数据来看,B端市场并不比C端少——平安内部已积累2.27亿的保险+综合金融高质量用户,而外部的全国金融客户就高达7亿人次,央企等企业员工市场也在3.1亿左右。
但庞大的潜在B端市场中,企业投保的占比仅三成,覆盖人数有限,未来保险机构可作为的空间不小。事实上,联合健康最主要的客户其实就是各类企业。其中大企业通常自建基金,联合健康为其员工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小企业则会购买保险产品,支付保费。
看向平安,截至2021年底,平安已经覆盖企业客户约4万家,服务企业员工数达2000万。今年平安健康与平安养老险联合推出的“易企健康”B端产品,也是面向企业员工和企业客户的定制化医疗健康服务产品。据了解,该产品不仅包括覆盖检前定制、检中陪同、检后健管等服务的团体体检,企业员工还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医生进行绑定。
健康作为国民之根本,鼓励保险机构长期保障、产品+服务融合、企业和团体业务发展等早已在“健康中国”战略中被提及无数。但若将医疗健康服务的受众聚焦到老龄人群,要考虑的问题添了不少。
我国目前拥有2.6亿60岁以上老年人口,也就意味着每5个中国人中就有1位老人。而当前市场,始终为养老机构发展缓慢、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稀缺、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不健全等现实问题拷打。
尽管国家层面已出台一揽子政策针对痛点一一部署,但要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仍是不易。平安近年来从高端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两个维度深度布局,倒是可以作为窥探解决老龄问题的一个窗口。
以“9073”养老格局为准则,平安一方面创新布局高端康养机构,开辟国内养老机构的新“蓝海”。当前,一期项目蛇口臻颐年已于今年正式启幕,未来该产品还将在北上广杭等核心城市陆续布局。
另一方面,平安则将目光投向更符合中国传统养老观念的居家养老业务,成为国内首家进军该领域的保险集团。业内分析机构纷纷看好居家养老服务,认为未来轻资产、连锁化、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具体看平安的居家养老,简言之即为以“1个专属管家、10大服务场景和1套监督体系”的业务模式,为长者打造“老人舒心,子女安心,管家专心”的一站式养老服务。目前该业务已于深圳和南京两个城市分阶段开展试点,接下来将开放更多城市、并拓展更多服务项目。今年该服务已上线20个城市,年底将达到30余个。
综合看平安保险业务与医疗健康、高端康养、居家养老的融合,除了有美国联合健康的影子外,更有基于中国需求之上、极具平安特色的“中国版联合健康”的轮廓。
更难得的还在于,平安的管理式医疗模式,正将差异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与支付方的金融业务无缝结合。一方面,养老险、健康险、银行等子公司过去积累的大量客户正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医疗生态圈中;另一方面,这些子公司的客户、经营业绩也逐步受到医疗健康服务带来的利益反哺,医疗生态与综合金融的协同效果凸显。
内外兼修、协同反哺的战略布局
大概在十几年前,国内保险公司就在探索HMO模式,美国的联合健康几乎被业内奉为圭臬。这家商业健康险龙头聚焦健康保险和健康服务两大主营业务,前端吸引用户流、后端健康管理,实现了两大业务板块的紧密协同。这让联合健康无论是业绩还是估值都走在市场前沿——股价于10年时间涨近10倍,目前市值逾4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万亿元)。
长期向好的背后逻辑就是“保险+HMO”,这也被越来越多的公司移植到国内。但由于国内外医疗保障体系、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全部照搬并不现实,关键还是要根据国情探索出一条本土化路径,这条路并不是谁都可以走通的。
有业内人士认为,要实现“保险+健康”模式,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拥有线上线下医疗机构的支持;另一个是科技化的健康风险管理。平安过去三十几年的积累,已形成“综合金融集体作战、生态共建、科技赋能”的独特路径。凭借此,如今的平安才更有底气与信心,在发展的第四个十年全面升级“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其“保险+HMO”的进程之快、覆盖之广、程度之深,率先奠定了“中国版联合健康”的基调,可以称得上国内同行间的领路人。
作为国内险企龙头,平安已是国内金融牌照最齐全、业务范围最广泛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之一。十万亿的总资产规模、2.27亿的客户规模,稳居金融保险行业龙头,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保险集团。通过涵盖金融各领域的寿险、产险、银行、证券、信托等数十家子公司,平安更是打造了“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产品和服务,为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和养老业务输送大量金融客户,也成为跨产业拓展的基石。
综合金融集团军作战外,“中国版联合健康”的核心还在于其自2015年起布局的医疗生态圈体系。
整体来看,从“医疗是平安的未来时”出发至今,平安整合金融、医疗、科技资源,已打通政府、用户、服务方、支付方和科技五大端口,建构起成熟的医疗健康生态闭环。
其中,平安健康过去12个月内付费用户数快速增长至超4000万,累计服务企业数达749家,累计咨询量超13亿人次,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而平安健康App平台的医疗资源也同样优越——已积累来自20个科室的近4.9万名内外部医生团队及健身教练、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累计签约名医超过1500名。期内建立7个专病中心,合作医院数超3000家,其中近85%为三级医院。
与此同时,平安的医疗生态布局也在向线下延伸,对外合作与收购是其重要手段之一。
去年平安耗资数百亿收购新方正集团,补齐线下医疗资源短板。而后又以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与日本制药集团盐野义合资成立了平安盐野义,医疗生态圈不断扩容。
此外,O2O服务板块也在去年一年中实现快速布局。截至2021年12月末,平安在国内拥有自有医生团队与外部签约医生的人数超4万人,合作医院数超1万家,覆盖99%的三甲医院;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9.6万家;合作药店数达20.2万家,全国药店覆盖率约34%……
这些医疗资源使得平安得以提供“到线、到店、到家”的线上和线下服务,从而覆盖健康管理、疾病管理、慢病管理、养老管理四大业务场景,形成客户服务的闭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助理王国军教授也曾表示,平安积极补齐的医疗生态圈元素,正是为打造中国版的联合健康和凯撒医疗提供了底气。“现在平安拥有自己的线下医院,拥有自己的团队,打造成生态圈,形成产业链,这样就可以把平安科技的能力、平安医疗管理的能力、健康管理的能力,甚至和一些药企、医生、医院等深入协同合作起来。”
其实复盘联合健康的成长史,收购在其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相关统计显示,成立至今的四十余载,联合健康完成了数十次助力其扩展市场、扩大客户群、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且提升市场地位的重大并购。平安对外的前瞻性布局,不断助推其向中国版联合健康迈进。
当然,在持续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双轮并行的战略下,平安的科技实力无异乎后驱力般的存在。到去年年底,平安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7,008项,累计达38,420项,金融科技、医疗科技、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位居全球第一。作为提质增效的抓手,平安的科技业务与生态圈并驾齐驱,最终实现科技赋能主业、生态赋能主业、科技促进发展,推动“中国版联合健康”加速落地。
发展至今,平安医疗生态圈和综合金融的协同效果逐步显现。在平安超2.27亿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达3.3个,客均AUM达4.0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3.0倍。聚焦到寿险改革,去年寿险有近三成的新增客户来自活跃使用医疗健康服务的用户,占比逐年提升,为寿险改革注入巨大动力。
过硬的战略布局和业务模式给了平安画出第二增长曲线的底气,而背后对时代需求的精准洞察则更可贵。就像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所言,时代总会提出新的命题,客户总会出现新的需求,一个公司铸就长青基业、构建百年品牌,就务必凝聚共识、抵御重压、竞争创新,力争与时代同行、与客户同在。
发展第四个十年,平安已全面领会时代的新使命、客户的新需求,正以此为驱,内外并举广开格局,中国需要的、平安特色的联合健康模式已经到来,平安的新黄金时代也已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