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2022年秋拍,出现在拍卖现场的青花瓷,从目前几大拍卖行的公开信息来看,不乏元、明清精品。在此,我们先作一个扼要扫描,然后以此为引,浅析三朝青花瓷的异同。
元
青花缠枝花卉如意头云龙纹铺首罐
保利香港本次秋拍,最受瞩目的也许就是这件元青花缠枝花卉如意头云龙纹铺首罐。拍卖行方面资料显示,此式铺首罐为元青花大罐的三大经典造型之一,公私典藏所见总数约三十件,至为珍稀。估价为1200万港元。
罐短颈,鼓腹,肩部塑对称双兽耳。通体以青花为装饰,自上而下共分七层,口沿为卷草纹,颈部中间以凸弦纹相隔,下部饰一周八瓣莲瓣纹,内饰各式杂宝。肩部一周如意云头纹,云头内绘四季花卉纹,腹部绘双龙纹,巨龙相互追赶。下以一周卷草纹为界,胫部为不相连的变体莲瓣纹。无论造型、纹样,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罐上二龙身躯修长,突睛翘鼻,目光炯炯有神,笔触继而由刚转柔,纹饰流畅,为元青花特有的风格。此罐青花发色深而蓝,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浅淡之处晕散自然。胎体厚重,器底露胎,明显留有制胎时螺旋纹痕迹。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清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特征。
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苏富比本次秋拍呈现的一件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梅瓶,高31.4厘米,估价为2500万-3500万港元。
拍卖方介绍,莲纹梅瓶自景德镇产青花瓷以来便有烧造,然其中经典非永乐(1403-1424年)莫属,见证御窑登峰造极。因宫廷督造,永乐梅瓶集前朝之大成,无论器形、纹饰,皆一丝不苟,观之赏心悦目,陈之平稳妥当。此梅瓶之缠枝莲尖叶弯卷,乃佛教莲华,为佛菩萨法座,因出淤泥而不染,象征无垢清净,其佛教寓意尤胜眼中景致。梅瓶笔触所及多见钴蓝细点,称“铁锈斑”,乃早期青花画片特色,被后世奉为上乘青花独有之美。
另一件明宣德青花外莲瓣内缠枝花卉纹莲子盌,《大明宣德年制》款,则以永乐雏形为蓝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纹大盌
香港家族珍藏
六字楷书横款
直径27.9cm
估价:8000000–12000000港元
佳士得香港2022年秋拍
延伸阅读
元青花唐突而完美地 出现在中国陶瓷舞台
2006年,李川曾在《中国陶瓷》第42卷第12期,发表了标题为《元明青花瓷》的文章。他在文章介绍道,元以后,青花瓷逐渐普及,至明代青花瓷已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主流,景德镇也凭借青花产品一跃而成全国瓷业中心。同时,青花瓷的影响波及域外,成为世界陶瓷文化的重要一族。
他在文中写道:“元青花装饰十分富丽,装饰题材也很丰富,飞鸟鱼虫、人物走兽、风景花草等让人目不暇接。有一些纹样很典型,像当地人称之为‘板凳脚’的莲瓣纹、‘葫芦叶’的缠枝牡丹叶。另外,像海浪纹、八宝纹等都是元青花的标志性纹样。”
“元青花更为精彩的还数它的画意,狂者肆意不羁,狷者孤洁独处,张弛有节。和后来的明代官、民窑器不同,要不拘谨无措、要不意气跋扈。元青花似乎正好位于两者之间,却不失彼此,当中的意味难以言表,观者只能咂舌徒羡、唏嘘不已。”
“以文雅静籁的宋瓷为背衬,元青花看上去显得宏伟磅礴,气势啸撼。大盘、大罐、大碗、大壶……体量惊人并且装饰繁密,完全不同于宋代儒朴斯文之器。元青花在审美上的异质似乎源于外域。元朝中国和中亚之间文化交流的门户敞开,那些大型器皿是他们所热衷的食具,繁杂的装饰趣味也契合了他们的审美习惯。事实上,很多人相信不仅元青花的优质钴料来自于中亚,元青花本身的发展也同样和那些来自中亚的商人密切相关;他们甚至认为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的订单促使了元青花的出现。这种观点很好地解释了元青花何以能如此唐突、却又如此完美地出现在中国陶瓷的舞台上。”
从出土瓷器,看明清青花瓷区别
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内,也出土过大量的明代以及清代的青花瓷。明代和清代青花瓷有什么显著不同?近日,记者在南越王博物院所提供的资料中,看到由陈雨撰文的这篇《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的区别》。文中从青料、纹饰、胎质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两者的区别。
青料上,明代和清代主要用国产的青料,明代成化至正德前期,用的是江西产的陂塘青,发色淡雅;明代正德后期到万历前期,用的是回青,发色幽深。明代后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生产的青花瓷均采用产自浙江绍兴金华的浙料,发色淡翠。康熙期间还特别使用云南产的珠明料,发色明丽。除国产青料外,明代早期还流行用一种进口的青料“苏勃泥青”,其发色浓重,烧制后有结晶斑点,结晶斑点有凹凸感,是明代永乐年和宣德年官窑青花瓷的重要特征。
纹饰上,明代早期的画风比较写意,明代后期已经开始向写实转变,到了清代,图案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程式,画面比较模式化。除了画面图案,在技法上,清代康熙年间创造有“墨分五色”工艺。
胎质上,明代瓷胎较为厚重,摸上手感比较粗涩,清代瓷胎较为轻薄,手感也光滑,另外,由于明代的瓷土淘洗不净,残留有少量的铁质,所以烧制后露胎处略微泛红,被称为“火石红”。而清代的淘洗较为干净,较少出现这种情况。
最后,明代青花瓷的底款多为楷书写就的帝王年号。晚明以后,除年号款外,开始流行堂铭款和花押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