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业界 >

都市:国家级都市圈再扩容 加快城市群协同发展

时间:2022-12-31 08:45:27 | 来源:

今天,分享一篇国家级都市圈再扩容 加快城市群协同发展,希望以下国家级都市圈再扩容 加快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内容对您有用。

转自: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黄永旭

2022年12月8日,《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这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都市圈规划之后,国家批复的第7个都市圈规划。

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发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带动引领作用。“十四五”规划提出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已批复的7个都市圈,主要分布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除了南京和福州都市圈外,其余5个都市圈位于中西部地区,而除了福州和西安都市圈外,其余都市圈都处于长江经济带。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从地域分布格局看,国家层面希望能够以都市圈作为区域发展极来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而长江经济带人口与经济基础较好,发展资源与条件也比较好,都市圈就更是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崛起重要施力点和政策、规划抓手。长江经济带的崛起,对于推动中国腹地和中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中国经济与人口布局的平衡发展,乃至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意义重大。

7大都市圈的获批,是城市发展步入新阶段的鲜明信号。未来,随着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势必会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抱团成圈”成趋势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多个地方提出都市圈发展规划,“抱团成圈”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进一步发挥都市圈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引导政策。2019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也被视为国家助推都市圈建设的元年。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提出,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机制。

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副总裁、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陶汝鸿认为,都市圈正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城市正步入区域协同发展时代,人口和产业将继续向大都市圈集聚。

中央政策引导下,多个地方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相继推出都市圈发展规划。2021年,南京、福州、成都3个国家级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批复,率先晋级“国家队”。进入2022年,国家级都市圈再度扩容,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了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4个国家级都市圈发展规划。

2022年2月,《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长株潭都市圈成为2022年首个获批的都市圈发展规划,也是中部地区首个、全国第四个获批的都市圈发展规划。

2022年3月,《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国家批复的第五个都市圈发展规划,也是目前西北地区乃至北方地区唯一获批的都市圈发展规划。

2022年6月,《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国家批复的第六个都市圈发展规划,也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第一个直辖市都市圈。

2022年12月,《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全国第七个、中部地区第二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

根据批复,《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将积极推动武汉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共同发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安全风险联防联控,建立健全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强支撑,更好助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

柏文喜表示,从目前获批的7个国家级都市圈来看,它们能突破重围,率先晋级,是因为这些都市圈中心城市自身都有较大的经济和人口体量,同时在区域发展中也有较高的城市首位度和发展极的带动作用,能够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取得快速发展。

优化空间布局

近年来,国家支持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政策导向更加明确,因此跻身“国家队”意味着政策红利更大、资源倾斜更多,多地陆续编制各自都市圈规划,但有研究表明,在都市圈发展中衍生出诸如同质化、大城市病等问题,亟待解决。

《重点任务》中明确,要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陶汝鸿认为,打造一个成功的都市圈需要重点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都市圈需要有一个很强大的中心城市,比如省会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科技、人口、服务等多维度表现都非常优秀;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在发展强大后,要用自己的力量辐射、拉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

“成功的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应该包括两大方向,即中心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和周边城市的融合互通。”柏文喜说,中心城市发挥带动辐射作用主要通过人口、产业外溢效应以及与周边中小城市的产业分工来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交互与交流,从而推动都市圈内发展资源、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的合理化布局与重构,最终形成都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实现都市圈更快和更高效的发展。而周边城市则需要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要素市场的开放流动以及社会治理与政府服务的互认互助等方面来更好地实现协同融合。

总览已经获批的7个国家级都市圈,不难发现,配置都是“一个中心城市+若干周边城镇”模式,除了福州都市圈,其余6大都市圈所依托的中心城市中,成都、重庆是我国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南京、武汉、长沙、西安都是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到1000万之间。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要求,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支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健全城镇体系,依法依规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

因此,在上述都市圈发展中,破除“大城市病”,中心城市“瘦身健体”是必要之举。

柏文喜认为,中心城市需要持续推动自身产业升级和城市服务功能的提升,并将部分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发展要素、发展资源、产业基础乃至人口资源等向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疏解和输送,在中心城市实现自身功能提升的同时也能推动都市圈的产业布局融合发展和动态调整与优化。

完善交通互联

对于都市圈而言,交通是城市之间相互连通的基础,交通“硬联通”是城市群融合的重要支撑。

“十四五”规划指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要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以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等轨道交通为骨干,打通各类“断头路”“瓶颈路”,推动市内市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提高都市圈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

《重点任务》也明确,支持有条件的都市圈科学规划多层次轨道交通,统筹利用既有线与新线发展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摸排打通国家公路和省级公路“瓶颈路”,打造1小时通勤圈。

记者梳理发现,已获批的7个都市圈规划中,对城际铁路和轨道交通网的完善,都被视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拉近都市圈城市间的时空距离的基础。

以西安为例,目前1号线三期、2号线二期、8号线等三期建设规划项目已全面进入大干阶段。在建7条线路163公里,均按计划稳步推进。到2025年,西安将建成开通12条地铁线路,运营里程将达422公里,轨道交通对全市公共交通分担率将达到60%。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认为,都市圈建设、城市群一体化,都要以便捷互联的交通为前提。构建完善的交通体系,利于都市圈内资源、要素的流通互动,不同城市可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协调发展、相互成就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