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四川省政协委员商慧芳通过全生命周期智慧医疗,降低高危人群疾病发生率,希望以下四川省政协委员商慧芳通过全生命周期智慧医疗,降低高危人群疾病发生率的内容对您有用。
1月10日上午,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开幕。
首次当选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物商慧芳教授,提出了她关注、研究已久的与智慧医疗相关的提案——全生命周期智慧医疗在老龄化中的应用。她从一名临床专业医生的角度,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健康事业发展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重大疾病应该是预防为主,是防治结合、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商慧芳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所以应该给予人民群众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和生命健康的指导,尤其是针对有罹患疾病风险的人群,进行精准的早期预防和管理,达到降低疾病发生率的目的。“许多疾病在发生后再进行治疗,效果是不理想的。比如老年痴呆、脑卒中,重要的是预防,而不是治疗。”
▲四川省政协委员商慧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是指包括母婴时期、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等各个人生阶段,不同生命阶段,侧重点不同的健康管理。应根据每个生命阶段的健康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式。我国有14亿人口,65岁以上老人占其中的13.5%,约1.9亿。面对如此庞大的人群,如何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这个关键就是互联网催生的智慧医疗。未来,必将在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上发挥重要作用。”商慧芳表示,在这一方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近年来做了许多的探索和尝试,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商慧芳举例说,比如新冠疫情发生后,通过线上门诊,帮助了许多无法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实现线上诊疗。但对于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打破壁垒”。“从患者就诊资料信息来说,目前还不能实现信息互通。要打造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我们可能需要通过更新型的模式,将每一个患者、不同年龄阶段的就诊信息串联起来。”
商慧芳说,针对不同的人群,应该建立不同的“端口”。对于普通公众、没有任何疾病的群体,应该建立一个体检端口,保留记录定期体检的数据,并且对数据进行动态分析。随着年龄增长,如果出现了高危因素,例如发生糖尿病、高血压、老年痴呆的风险,应该及时列入高危人群的队列,并及时由相应的健康管理师或者保健医生等进行干预管理,才能做到真正的“防病”。
针对已经确诊疾病的人群,根据不同疾病的情况,尤其是慢性疾病,完善便捷的线上智慧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类有就诊需求的人群,如果病情稳定,建议在社区医院就诊、由社区医生管理。这一过程中,病情发生变化,需要转诊到二级医院,那么社区医生应该与二级医院的相关科室医生有联动。如果二级医院的医生无法处理,则需要及时转诊至三级医院。而在三级医院完成诊疗,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回到社区医院继续进行后期治疗、康复。通过这些方式,实现慢性病患者诊疗的全过程管理,这就需要打通和建立信息化的全程通道。
“实际上,真正的智慧医疗,还应该有护理端口和康复端口。”商慧芳表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包括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应该在不同人群、不同阶段进行精准地干预。要实现这些功能,就应该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平台。”
商慧芳表示,目前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不同阶段就诊的大数据信息,还是割裂和孤立的,并不能总结出对疾病预防和诊疗规律有指导作用的理论。如果与工科技术人才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中国人自己的疾病发展规律,也能更好地为世界健康发出中国声音,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