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符绩勋那篇文章挺不错啊!,希望以下符绩勋那篇文章挺不错啊!的内容对您有用。
“钱变贵了”。
岁末年初,又到了各大机构的掌舵人们公开发言的时候。此时发声,既是给LP和被投企业的交代,又是在市场上擦亮品牌的应有之举。看过的几篇之中,我比较喜欢GGV符绩勋的那篇《钱变得贵了,聊聊我对2023年的预测与判断》。依我的采编经验来看,这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聊出来的,多半是内部访谈的形式产出,也因此,讲述人的语言更灵活生动一点。按照新闻生产的思路来看,这篇在标题上也颇有设计,既不是喊话式的口号,又有提炼和重点。我之所以想聊聊,或者说“翻译”一下这篇文章,主要是从里边看到了一些做投资差异化的端倪。平时总有LP抱怨GP说话听不懂,不够坦诚,不能分辨哪只基金更值得投资。但其实细看,GP的风格差异,能力差异,思维差异,早都埋在这些“PR话术”里了。具体来看内容,头一段,符绩勋谈到了上海解封后自己的全球出差之旅。他先去了加拿大和美国,之后去了新加坡,后来又去了一趟中东。众所周知,上海解封的时候出去了一批投资人,当然大部分人的说辞是出差,但到年底回来,符绩勋是最先有公开反馈信息的人之一。文章第一部分是此行见闻。他点出的几个目的地都不令人惊讶,新加坡自不必说,符先生老家,去加拿大想必是见LP,去中东想必也是奔着LP去的。9月去美国旧金山见LP——我了解到的情况是,身边不少机构的LP峰会是在线上开的,能线下面见LP,这是全球办公室的好处。他都跟LP谈了些什么呢?核心就是标题里那个论断,“钱变贵了”。看看最近几位机构老板的发言,大致就可以了解此类发言的套路:先解读宏观局势,再谈投资策略。接下来的几段里,他都是在谈论钱何以变贵以及给估值体系带来的影响。“在以前十几年到二十几年低息环境下,全球通胀率普遍较低,而全球化也使我们的生产效率最大化,使整个资金成本有效降低,资本可以因此考虑“逐利”,花钱去购买企业的未来。”“但是如今随着‘去全球化’的趋势,通货膨胀等问题开始凸显,资金开始收紧,而收紧的过程就使得资金变贵了,估值的基础也就发生了变化。”他先是用术语来解释“钱何以变贵”,然后从资金供给的角度告诉LP,为什么现在资产的价值都在下行。这个道理不难理解:钱变贵了,就意味着资产变便宜,估值没办法达到以前那么高了。他传递的另一条值得关注的信息是,这种变化最先传导到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上的投资者和创业者还需要“等待”估值体系的变化。也就是说,抄底还没到时候,一级市场的独角兽们估值还有下探空间。这里我倒是联想到两年前投中和符绩勋的对谈。2021年初,GGV刚完成约200亿人民币规模的募资,管理规模超过500亿元,为什么在那个时间点募了那么大一笔钱?他当时的回答分了两个层次,一是资金端的原因,市场的流动性很强,美元利率利息尤其低,二来则指向加速数字化的产业趋势。回过头来看,他是在一个很恰当的时间点完成了融资,那时候钱还便宜,募资相对容易,是从容地拿一笔大钱的最后的时间窗。我的意思是,这就是GP和GP的差异了。因为从符绩勋当初“修船”、“当船长”开始,GGV定下的策略就是双币基金,全球办公室;而这就意味着,他除了投资,必须履行一个基金掌舵人的义务,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有所把握,做出判断。回头看看那次访谈,我的同事曹老师问他那个当下最焦虑的事情,他的回答,正是“市场间的不可控的因素、货币政策”。这跟很多GP的思考方式有很大差异,有些投资人的思考和策略仍然是“笃信做好项目意味着一切”的粗线条思维。我不是说“专注做好项目”不对,我只是觉得,投资的竞争力已经越来越精细化了。两年前那次采访中,符也谈到了估值问题。他讲到,从长远来看,当时自己在投项目时最大的问题不是看没看懂,而是估值,估值的膨胀让他难以决策。“趋势是对的,但估值不一定匹配。”两年后,在公开的发声里,他再次将估值问题单拎出来,用一个章节的篇幅加以论述。这番话是说给谁听的呢?毫无疑问,首先是解释给LP听的。一级市场的投资原本赚的是股权增值那部分的钱,但现在钱变贵,资产变便宜,估值变低,给LP带来的回报自然没有从前丰厚了。他当然也是说给潜在的项目方听的,不是我不想买,而是你的价格还是太贵,我们不匹配。讲完大环境,顺势谈的是新趋势下的投资方向。钱比以往更贵了,所以过去用资本补贴市场的模式难以为继,“数字化”成为更高的效率杠杆。符绩勋重申了在两年前投中访谈中提及的关注方向: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和先进制造。科技投资这个主题本身没什么新鲜,但相比两年前,他如今的阐述是一套更完整的逻辑。以数字化为纽带,他将上述元素串联到一起,构成一张连贯的投资图谱。“我们可以去想象一张图:数字化从C端渗透到企业端,先是软件,随着数字化的进程与大数据的形成,使得算法有了支撑,因此进阶到人工智能,再往后人工智能将被应用在机器上,汽车也是机器人,机器都将变得更加智能,而对算力的要求将被体现在对更强、更快的芯片的要求上。”他还提到了团队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人才招募的变化上。过去两三年,GGV招聘的负责看科技的同事大多来自于斯坦福、布朗大学等高校的PHD。作为老板,招聘是符绩勋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启明老板的邝子平这两天的文章也传播很广,他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读懂中国的能力与洞察科技发展的趋势同等重要。“中国正在走一条跟美国不一样的创新之路。相比2022年,这条投资逻辑现在看来更加明显。……比如,中国半导体行业成熟制程企业正如火如荼地吸引大量投资;ChatGPT为代表的美国人工智能底层技术正迈上新的台阶。”斯坦福毕业的技术专家能读懂中国吗?我不知道,但至少现在符绩勋给出的解法,和他的很多中国同行截然不同。第三个小标题可以说是在回应热点了,符绩勋谈的是自己在新加坡和中东的见闻。今年去新加坡的投资人很多,但公开表达个人思考和感受的人很少。如果简单概括那段的内容,他是在给新加坡祛魅,转过身来又给中东添一把火。当燃情九月一过,给新加坡祛魅倒成了投资人的主要论调。最近交流过的一位投资人还告诉我,不要有误解,大家只是去募资,新加坡的创业公司其实很难融到钱。我在朋友圈里看到新加坡人如是概括中文媒介的新加坡叙事主线:巴结到的感叹阶层穿越的美妙,没巴结到的叹息无效社交海天盛筵。新加坡值不值得,似乎很快就水落石出。至于最后“给年轻人的建议”,符绩勋基本算是没有回答。我能理解,这个话题本来很容易引发圈外人的关注,所以被列入对谈的议题之中,无奈符绩勋自身就处于一个受大环境影响剧烈的行业,他又该怎么恰当地给年轻人的就业问题支招,或是谈论年轻投资人的前途问题呢?此外,我仍然相信,一个人其实是不会听从另一个人的建议的,所以面对这种问题,最真诚的应对方法,就是闭嘴不谈。(文/刘燕秋 来源/投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