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蔡志忠的漫画凝练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希望以下蔡志忠的漫画凝练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内容对您有用。
■陈学智(中国食文化研究会资深副会长)
不久前,在拼多多检索新书时,偶然间看到金城著的新上架书《蔡志忠——活出10倍人生的秘密》。金城的名字我很熟悉,那是我的一女一儿20多年前上小学时,央求我为他们订阅一本叫《漫友》的儿童漫画刊物,于是我订了。而每次刊物寄到单位,我都是第一个拆开的浏览者,尤其是版权页《漫友》杂志社社长金城的名字,看久了也就有了较深印象。特别是我每次将刊物带回家中时,孩子们都会兴高采烈,争抢着先睹为快,还能将漫画中的故事,津津乐道地交流到下一期的来临,抑或将《漫友》带去学校与同学分享。至于《漫友》具体内容是什么,又如何获得孩子们如此喜欢,如此着迷,我也曾翻过几页,但没有看出个子午卯酉来,更别说找到答案了。最后,我以和儿童存在“代沟”缘由,了断了我的不解。
现在退休赋闲,看到20世纪90年代起倍受中小学生青睐的《漫友》社长金城的新大作,勾起我的兴致,拍下一本。
全书20万字,除了219页上有“毗邻”笔误为“比邻”不很妥帖外,我被作者笔下的字里行间震撼了,或者称惊呆了!
书中的主人公叫蔡志忠,真人实名,中国台湾人,举世著名顶级漫画家,称其漫画大师更是实至名归。而在当下厨子都能将世称的“大师傅”去掉“傅”字,自诩“大师”的时代,为不混大堆儿,还是称其为“家”吧。他15岁辍学,“乡下的鸡鸣狗吠声变成了都市的汽车喇叭轰鸣”(引书中语),只身从彰化乡下去了台北,从此开始了漫画人生。在数十年时间里,蔡志忠的画稿累积数十万张,他的22种32开平装本漫画,仅在1989-1998十年间,总销量就超过500万册。其中《六祖坛经》43万册,《论语》44万册,《庄子说》50万册,《菜根谭》72.5万册,《禅说》更是高达95万册,后来推出的精装本又发行了40万册。其它的《唐诗说》《宋词说》等,单册发行量也都达到了二三十万册。还有待出版的司马迁《史记》系列、陆羽《茶经》等。我虽然没读过这些漫画读本,但从书名上就可窥视出都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积淀精华,而这些博大精深的经典名著,蔡志忠将其凝练成小小的漫画读本,且销量足以证明读者的高度认可,可见其修身任事功力何等上乘!15岁辍学却成为一代大学者的对比度何等鲜明!正如蔡志忠的很多学生自谦语一样:“忝列门墙”。
书中看到,蔡志忠在日本为完成《老子》《孔子》《列子》《韩非子》漫画,曾经42天没打开过房门,连续58小时没离开过椅子。作者对主人公这一客观具象描述,足以见得蔡志忠对先秦诸子百家的痴迷,一如蔡志忠后来“落发”佛家少林寺的选择,他对儒、释、道文化的体会,是从大量的实践中洗礼出来的。儒家讲的是入世哲学,人生来本无意义,但既然来到这个世上就不能白走一遭,入世就要“建功立业”。“42天没打开过房门,连续58小时没离开过椅子”就是“入世建功立业”的最好写照。而这种“建功立业”是超乎寻常的,正和书名写的一样,蔡志忠活出了10倍人生。
说到蔡志忠“落发”少林寺而没有真正形式上落发,更是他对文化有着更深入理解。为此他讲道:“这么多年来,及肩长发早已成为我蔡志忠的标志,碰到陌生人,也会对我的头发多瞄几眼。我可能很难把对头发的复杂感觉说清楚,可我知道,如果头发无缘无故被剪,心中就觉得很不痛快,做起事来也不顺利。但我不想称它是我的脐带或安全感的来源,我叫它‘逆鳞’——一个人不可侵犯的隐私、行为或物质”(引书中语)。事实上,文化的定义是“……精神和物质及习俗、习惯的总和”, 蔡志忠“对头发的复杂感觉”只是一种习惯,而只要说“习惯”,就无需更多解释,因为习惯是公理,公理无需论证。
书中还写道,蔡志忠还用了10年时间,翻阅了160多部物理学著作,向台大物理系、数学系诸多教授不断请教,写下了8万页1600万字的物理学、数学微积分笔记。如此铁杵成针之功才,去大学做物理学教授会绰绰有余,而且必是一位卓荦超群的大物理学者。在蔡志忠的诸多漫画中,都体现了“物理之道”与“数学之道”,他的漫画含金量之高,倍受中小学生及青年人推崇,这应是答案之一。
作者金城以质朴的文笔,腕下生花地记述了主人公蔡志忠许多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在全书45章节里,每章节的结尾都有作者言简意赅的哲理评述,无不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冲动,阅后如品上等香茶,沁人心脾,令人醒悟,催人奋进。尤其是作者金城对《礼记·大学》中的“止于至善”理解透彻独到,在书中的100页,作者引用的是“止于至善”,而到了186页,作者则用到“臻于至善”。这一字之差,已然看出作者笔下呈现的是人类社会事物和宇宙运行一样,是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从而难于达到至善而止,而只能是臻于至善而不止,即,完美、更完美。
明代大学者顾炎武《日知录》中有篇文章叫《文不贵多》,文章大意是你的著述用不着多,有一篇能传世,就足够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金城的这部大作定会传世;我们更有理由相信,500年后的读者们读到此书时,作者金城会像《论语》所言一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023年元月于海南·山海韵·龙栖湾私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