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业界 >

硅谷:谁“杀”死了硅谷银行?

时间:2023-03-13 18:46:15 | 来源:

今天,分享一篇谁“杀”死了硅谷银行?,希望以下谁“杀”死了硅谷银行?的内容对您有用。

当地时间3月10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发布声明,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当日宣布关闭美国硅谷银行,并任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破产管理人。12日,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表示,美国硅谷银行破产关闭,其核心问题在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持续上调利率,而非技术企业问题。

那么,除了耶伦所说的利率上调之外,硅谷银行“死亡”背后,究竟还有哪些因素在推波助澜呢?

↑硅谷银行的标识↑硅谷银行的标识

美联储加息

硅谷银行疯狂筹资

据报道,分析人士表示,硅谷银行关闭凸显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激进加息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揭示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的过度偏离和顾此失彼,也为全球科创金融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实证闭环。

硅谷银行业务集中在科技、风险投资等领域,相对传统银行更少依赖个人储户存款。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商业银行存款流失过快、融资成本增加。在这种背景下,科技型企业获取投资资金和融资资金越来越难,因此科技企业只能不断取出存在硅谷银行的存款以补充企业现金流,结果硅谷银行现金流被挤爆。

↑3月10日,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的硅谷银行总部↑3月10日,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的硅谷银行总部

但硅谷银行并没有为这一切做好准备。为应对利息成本的飙升、企业和个人客户的账户资金转移和现金提款“挤兑”,硅谷银行被迫出售其持有的210亿美元证券(平均收益率仅为1.79%,久期为3.6年),并导致18亿美元的实际亏损。包括彼得·泰尔在内的风险投资家认为,损失标志着银行的经营可能出现了问题,于是他们建议部分公司撤回资金,将其放在更安全的地方。上周四,硅谷银行承认,没有办法满足数十亿的提款要求。

据悉,在破产之前,硅谷银行已把价值约910亿美元的存款,投入到抵押贷款和美国国债等长期债券中。在美联储把基准利率从去年3月的接近于零提高到目前的4.75%后,这些证券的市场价值仅为760亿美元,比当初购买时蒸发了150亿美元。

风险管理不到位

首席行政官“专制”?

据媒体报道,硅谷银行此次遭遇的爆雷和挤兑破产风波,和硅谷银行内部人员的一系列“投资经营失误”有极大的关系,而管理层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美媒调侃称,除了硅谷银行的管理层之外,似乎所有人都知道利率正在上升。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此前也一直在强调这一点。然而,硅谷银行却保持业务如常,向客户短期借款,长期贷款,没有任何利率对冲。

熊市于2022年1月开始,距今已有14个月,但是硅谷银行的管理层却没有及时意识到,信贷会收紧,IPO市场会枯竭,或者明白公司需要在工资和云服务上花钱。总体而言,硅谷银行误读了客户的现金需求,风险管理没做到位。去年,该银行甚至有8个月没有设立首席风险官。

据报道,在硅谷银行披露大规模亏损不到两周前,其首席执行官兼风险委员会成员格雷格·贝克尔根据一项交易计划卖出了360万美元公司股票。监管备案文件显示,2月27日,贝克尔卖出了12451股母公司硅谷银行金融集团的股票,为一年多来首次。他在1月26日提交了出售股票的相关计划。硅谷银行的首席财务官丹尼尔·贝克也减持了57.5万美元硅谷银行股票。

硅谷银行首席行政官约瑟夫·根蒂尔被认为应该对此次事件负责。尽管根蒂尔在金融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但他在硅谷银行的任期却充满争议。据悉,他的领导风格被描述为专制,而且经常在不咨询银行董事会的情况下作出决定。缺乏透明度和问责制造成了硅谷银行风险贷款行为猖獗的环境,而银行的风险管理措施也不足。

根蒂尔此前曾担任雷曼兄弟全球投资银行的首席财务官。在雷曼兄弟任职期间,他对公司的发展和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2008年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他的声誉因此受损。

未能迅速出售股权

以弥补损失

硅谷银行犯下的第3个错误是没有迅速出售股权以弥补损失。据了解,对于银行来说,生存的第一条规则是不断出售股权,直到投资者或储户不再担心破产。

据知情人士透露,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曾通知硅谷银行,计划下调该行的信用评级。按惯例,穆迪若要调整证券发行方的信用评级,会提前24小时通知后者。了解交易内情的人士说,硅谷银行高管担心评级下调对公司的损害会超过股票出售。他们匆忙找到私募股权公司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敲定了向后者出售5亿美元普通股的协议,并在8日股市收盘后公布了这项发售计划,希望通过出售普通股和优先股募资22.5亿美元。

但是,在计划实施之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就接管了硅谷银行,以保护每个储户最多25万美元的资金。

红星新闻记者 王雅林 实习记者 梁宏

责编 邓旆光 编辑 张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